甘肃金融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国际刊号:1009-4512
国内刊号:62-1157/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44724 人次
 
    本刊论文
甘肃循环经济发展催生低碳金融需求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扶甘肃47条”)的出台,对甘肃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甘肃省经济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甘肃金融业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政策解读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甘肃省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示范区,标志着陇原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幕因此全面拉开。
  《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倡导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目前至2015年期间,甘肃省将实施72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着力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100户骨干企业、改造提升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形成覆盖全省、各具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即兰州、白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循环经济基地,平凉、庆阳煤电化工、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基地,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甘南、临夏、陇南生态循环经济基地。
  《总体规划》筛选出甘肃省循环经济的重点支撑项目,共72大类,2133亿元人民币投资。这些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34亿元,利税317亿元,对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的贡献率为58%,对二氧化硫减排的贡献率为50%,低碳经济正在成为甘肃省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
  “国扶甘肃47条”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扶甘肃47条”)。该意见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生态环境、扶贫开发、能源基地、社会事业、工业企业、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体制改革等10个方面提出47条细化措施,提出的多项措施不仅具体,还有创新,有宏观也有微观,紧密结合了甘肃省省情,为甘肃今后发展提供了急需的政策支持。例如,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要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等具体政策。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将按照职能分工,明确目标任务,指导甘肃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
  
  甘肃金融业把握机遇,争当低碳经济急先锋
  
  上述新政的出台,甘肃经济的发展已步入低碳化发展模式,将会带动一大批相关行业快速进步,推动整个经济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那么作为现代经济中最为核心的金融如何发挥作用?
  以“两高一资”为支柱行业客户的甘肃省金融业面临挑战甘肃省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两高一资”企业占到全省工业的85%,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各家银行信贷资金高度集中在具有支柱产业性质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和相关大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运行统计显示,近些年来,甘肃省“两高一资”行业占工业贷款余额的比重将近80%。
  在这种现状下发展低碳金融,银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一直以来甘肃银行业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的难度较大,省内银行在绿色信贷、低碳金融方面的投人规模还很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域经济、地域特色的原因,一些大客户、优质客户集中于“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甘肃省银行业信贷资金主要流人这些行业客户,其信贷业务收入过于集中地依赖于这些客户;二是在甘肃这样一个资源型省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矛盾长期存在,如果甘肃循环经济模式不能快速推行,甘肃金融业将很难摆脱目前信贷结构矛盾性突出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低碳经济”带来金融环境的变化,推动金融模式的转变,国内银行要积极迎接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少外资银行已在绿色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等方面实现了获利,而我国碳金融的相关项目却相对较少,尤其是CDM项目,尚未实现使更多节能减排项目得以实施,未能形成银行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
  循环经济倡导下,甘肃省低碳金融面临新的机遇《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国扶甘肃47条”的出台,给金融业带来了创新和转变,带来发展低碳金融的机遇。在我国,新项目的建设,90%的融资资金都是由银行的信贷来承担的。也就是说,90%的经济活动,没有金融的支持、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都很难顺利地完成。银行资金的偏好直接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格局。然而,迄今为止,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金融,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在这方面,银行是有很大的操控余地和操作平台的。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有关负责人认为,金融部门应增强低碳金融意识,树立服务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抓住机遇。通过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投放,逐步调整信贷结构,促进资金流入到新能源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银行业必须扮演好两个角色:一要成为低碳理念的践行者,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从业务流程上把好关;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由此看来,“低碳金融”将是中国金融业新的“兴奋点”。对此,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首先着手低碳金融创新,而银行业应成为低碳金融创新的急先锋。
  
  甘肃省银行业在低碳金融的初步探索
  
  2007年来,为调整经济结构,甘肃省积极采取“上大压小”系列措施、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等一系列措施,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同时,大力开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甘肃省金融机构积极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主动调整信贷结构,纷纷把“低碳”的理念融入到了信贷政策中,有针对性地将信贷资金配置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行业中去,开展对以支持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低碳金融的初步探索。
  2007年张掖黑河水电公司小孤山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原型碳汇基金,将每年产生的32.7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卖”了出去,做成了一桩价值1350万美元的“大”生意,成为亚太地区首个从国际碳交易中获益的项目,也开了甘肃省低碳金融发展中碳权交易的先河。这一项目在2005年就得到甘肃省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信贷支持。
  早在几年前,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就开始了低碳金融的探索。该行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标准和对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支持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主动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客户进行信贷结构调整。2009年以来,该行就酒泉、嘉峪关清洁能源循环基地陆续开工的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一五”380万千瓦风电场项目给予了大力的信贷支持。今年,建设银行会对新兴的、碳排放量低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继续增加“绿色信贷”的比例,使更多的信贷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以支持甘肃循环经济发展,主动调整信贷结构,践行低碳金融。
  可以预见,随着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来必定会形成一个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良性循环的局面。
  标注:
  ①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包括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提供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②CDM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在《京都议定书》下关于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③绿色信贷就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的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使其产生效益的同时,还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前提。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甘肃金融》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甘肃金融》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